農業大市遵義市通過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建立市縣鄉三級全覆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全力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地建設,為人民群眾的餐桌提供綠色安全的食品;另一方面,該市積極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環境保護模范景區和有機食品基地,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農村能源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營造綠色環保的生態環境。
不僅要讓人民群眾呼吸上清新的空氣,還要人們吃上綠色安全的食品。遵義市著力從農業標準化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兩個方面,走出一條“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的生態農業發展路子,為老百姓打造“安全餐桌”而努力前行。
農業大市的“生態版圖”
今年4月,鳳岡縣3萬公斤茶葉通過歐盟多達414項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等近乎苛刻的食品安全指標的檢測出口歐洲多個國家。這不僅是該縣多年來努力打造有機生態農業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對該縣重視生態環保工作的一種肯定和回饋。擁有“中國西部茶海之心”和“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美譽的鳳岡縣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以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農業為方向,以農業標準化建設為抓手,先后完成國家第五批無公害生豬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第六批鋅硒有機茶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全縣已獲得有機茶葉認證面積31748.03畝,有機水稻基地20313畝,有機蓮藕認證面積8000畝,有機大米加工廠1家,有機藕粉加工廠1家,有機茶葉加工廠9家,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該縣正在積極開展“國家級生態縣”和“國家生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縣”創建工作。
在遵義市的西部,以竹子和丹霞地貌而聞名的赤水市實施“長江上游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政策以來,竹林面積從60萬畝擴大到13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6.17%。憑借130萬畝竹林和良好的生態資源環境,赤水市變傳統養殖為“林下經濟”,變傳統種植為“藥材經濟”,由此發展的赤水烏骨雞、金釵石斛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目前,烏骨雞實現年產值3億元以上,金釵石斛年產值達到2億多元。2012年,赤水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7000元。
在保護與發展的并行中,遵義市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環境,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和推進現代農業。在30762平方公里的黔北大地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分布著萬畝茶海、三百里生態竹廊、藥材、辣椒、蔬菜、水稻等一個個通過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的規?;?、標準化、現代化的農業園區和基地,“東茶西竹南藥北菜”等八大產業格局已然形成,不僅營造了綠色環保的生態環境,同時也為人民群眾源源不斷地提供著綠色安全的農產品。
標準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技術基礎,農業標準化不僅有助于提升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水平,同時,農業標準化還肩負著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確保老百姓餐桌的安全。無公害、綠色以及有機農產品和基地的建設和認證,不僅促進了遵義市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質量的提高、產品的增值、農民的增收,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年來,遵義市通過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開展農產品標準制(修)定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市、縣、鄉三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測體系等一系列的農業標準化措施,綏陽、遵義縣、湄潭、余慶先后被農業部列為全國無公害辣椒、蔬菜、茶葉生產示范縣,仁懷被國家農業部評為酒用高粱“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市”等等,農業標準化水平顯著提升。
另據遵義市農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該市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77個,其中種植業169個,畜牧業105個,漁業3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85個;茅臺集團、茅貢米業等21家企業48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認證;茶葉、高粱、水稻、辣椒等有機認定面積達到36.3萬畝,野鹿蓋茶業、興陽米業等8家企業13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標志認證。另外,鳳岡鋅硒茶、湄潭翠芽、正安白茶、赤水竹鄉烏骨雞、遵義縣蝦子辣椒、黔北黑豬等10余個品種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品種。
隨著我省“5個100工程”的實施和推進,農業大市遵義市農業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下一步,要結合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加快建設各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同時,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抓好農業標準化推廣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通過基地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對于農業標準化的推進,遵義市農委主任羅紹懷這樣說道。
生態環境“孕育”生態農業
在茶業界有這樣的說法,“好山好水出好茶”。
其實,從遵義市整個農業的發展來說,無論是正安的白茶、仁懷的高粱、赤水的石斛、湄潭的水稻,抑或是出口歐盟的鳳岡茶葉,不僅得益于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和推進,更得益于當地良好生態環境的保護。
據悉,為確保禁止各類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保證茶葉的有機品質,鳳岡縣不僅把誘蟲色板、太陽能殺蟲燈等物理殺蟲科技應用到“豬―沼―茶―林”立體生態茶園里,更是把“天眼”安進茶園里,對茶園管護、施肥、采摘等實施全天候監控。據記者調查,雖然鳳岡縣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進行嚴格限制,堅持“有機生產”使得土壤肥力相對較弱,導致茶產量相對較低,“但從長遠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產量少點沒關系,只要能保證質量,茶產業的路子就會越走越寬。”當地一位茶農這樣說道。
事實上,環保意識的提升和環保工作的深入,在遵義市的廣大農村已得到充分體現。遵義市以“四在農家”建設為載體,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農村能源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建設。同時,因地制宜開展以“五通三改三建”(通水、通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改灶、改廁、改環境,建圖書閱覽室、建文體場所、建宣傳欄)為切入點的農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與建設,改變了村容村貌,改善了農戶的生產生活環境,有效激發了廣大村民參與生態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近年來,遵義市通過積極實施生態立市戰略,以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生態城市為目標,以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為載體,圍繞打造“綠色紅都”和“紅色綠都”,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環境保護模范景區和有機食品基地,為遵義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該市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轉型跨越奠定了基礎。據該市環保局提供的數據,目前該市森林覆蓋率達48.56 %,擁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5523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7.96%。鳳岡縣、赤水市等5個縣市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3個縣市獲得貴州省生態縣(市)命名,35個鄉鎮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11個鄉鎮獲貴州省生態鎮命名,38個村獲得省環保廳貴州省生態村命名。
“幾年來,遵義市先后對選址不當的5個大項目進行了否決,涉及投資金額近30億元,同時,也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積極主動幫助業主開展選址工作,既保護了環境,也促進了發展,實現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目標。”作為環境保護的主管部門,遵義市環保局局長廖海泉充滿信心地說,“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發展與保護這對矛盾體在遵義市的農業發展中實現了“和諧”和“雙贏”。
新觀察時評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讓生長糧食的土地和環境更加環保,更加安全,更加生態,在沒有污染的土地上生長出綠色安全的農產品,確保老百姓的“餐桌安全”,這不僅是農業部門的職責所在,同時也是環保部門的職責所在。
唯有如此,農業大市的地位才能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